超濾是介于微濾和納濾之間的一種膜過程,膜孔徑在0.05μm~1nm之間,實際應用中一般不以孔徑表征超濾膜,而是以截留分子量(MWCO,又稱切割分子量)來表征。MWCO是指90%能被膜截留的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。例如,某種膜的截留分子量為10000,就意味著相對分子質量大于10000的所有溶質有90%以上能被這種膜截留。一種膜制作好后,就要用實驗手段測定其截留分子量和純水通量,以反映膜的分離能力和透水能力。超濾截留微粒范圍大約是1~20nm,相當于相對分子質量是500~300000的各種蛋白質分子或相當粒徑的膠體微粒,所以超濾膜主要用于溶液中的大分子、膠體、蛋白質、微粒等和溶劑的分離。
超濾過程的基本特性
超濾膜的分離原理可用篩分機理來解釋,其截留率取決于溶質的尺寸和形狀(相對于膜孔徑而言)。事實上,超濾和微濾是基于相同的分離原理的類似的膜過程,兩者主要的差別在于超濾膜具有不對稱結構,其皮層要致密得多(孔徑小,表面孔隙率低),因此,流體阻力比微濾 膜要大得多。
超濾膜對大分子溶質較易截留的原因主要是:
(1)在膜表面及微孔內的吸附(一次吸附);
(2)在孔中的停留而被去除(阻塞);
(3)在膜表面的機械截留(篩分)。
由于理想的分離是篩分,因此要盡量避免一次吸附和阻塞的發生。典型的超濾過程
一次吸附或阻塞程度主要取決于溶質的濃度、過濾量、膜與溶質間相互作用的程度等因素。當初始濃度高、過濾壓力大、膜薄、有表面活性劑存在時,一次吸附量急增。如果孔徑比粒徑大得多,則得到Ⅰ形曲線;若孔徑與粒徑為同一數量級,則得到Ⅱ~IV形曲線。在初期階段,由于溶質在膜和細孔內的一次吸附,所以濾液中溶質濃度低。當膜的內外被溶質覆蓋,濾液中溶質的濃度與原液中溶質濃度或相同(曲線Ⅰ),或適當降低,或緩慢地增加。在產生阻塞的異常過濾時,濃度達到最大值,然后下降。在孔徑比粒徑大得多時,殘留液的濃度不會變化,只有發生篩分現象時,殘留液的濃度才上升。這種現象在有阻塞時也同樣出現。當添加其他粒子而產生阻塞時特別明顯。阻塞也可能由于溶質在膜與溶液的界面上產生沉淀而引起。
增加過濾壓力,會使強烈吸附層外沿的溶質吸附層剝落,結果減少了一次吸附的范圍。若添加表面活性劑,則表面活性劑在膜面被選擇吸附。于是,也減少了溶質的一次吸附。阻塞在高濃度和高過濾壓力下容易發生,增加膜的厚度或添加其他粒子時,阻塞會更嚴重。但是與一次吸附一樣,添加表面活性劑會減少阻塞,使透過速度增加。這是由于超濾的細孔壁被覆蓋了,因而相對增大了流動性。